文 | 苏琦
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阻断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传播,是当前全国各地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保一方平安是各地政府和官员们最大的政治任务。在高强度的动员模式下,一场全国范围各个层次不同程度的“封城”、“封村”乃至“断路”举措相继出现,对地遏制疫情蔓延有积极作用,但也开始导致一系列预期之外的后果。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举措进行纠偏,对未来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应当进行预判并准备相关预案。
封堵与隔离的初衷是为了阻断传染源,减少人群的聚集,减少交叉感染和新一轮传播,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绝不能等同于对疫区和对来自疫区的人群不加区分“另眼相看”,事实上搞歧视性待遇,甚至像个别地方粗暴驱离。
这不符合中国一直以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文化传统,也绝非决策层之初衷。这种做法不仅影响到公众乃至国际观瞻,对真实的防疫效果也不一定有效。与围堵和驱离相比,更重要的是将疑似人群纳入救治体系,识别、隔离然后跟进必要的观察和救治,才能真正减少次生传染并安定社会恐慌心理。
防治疫情武汉是主战场,有疫情蔓延的中国各地也责任重大。当前各地政府忙于守土有责,在此非常时期,如何对滞留在外的“武汉人”,包括此前在武汉打工春节返乡者的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应更多听从中央政府的统筹安排,比如建立相关信息汇总和发布平台,和社会组织联手统筹安排各地的酒店资源等等,在相关花费方面,也可以考虑拨付一定财政经费,一切都是为了拱抗击疫情。此前武汉市长曾表示,在春节期间有500多万人离开武汉,相关工作必须尽快全方位展开。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评估在全国范围陆续出现的封堵断路,会给物资运输和群众生活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各地因为疫情采取隔离限制措施之后,如何保障居民的生活物资供应成为一个巨大挑战。拥有高度发达的市场和高效的物流体系,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数十年来的宝贵成果和体制红利,千万不能因为一些地方的短视和短期行为,而令其遭到严重折损。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年,很多平台和渠道已经市场化,只要善加应用,完全能够发挥高效的物资汇聚与调度分发作用。如果还沉迷于传统惯性思维,搞各自为政、各自为战,或者试图另起炉灶重建统调统分模式,无异于舍近求远自缚手脚,反而会对理应畅通的全国物资调度形成梗阻。
为此,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是统筹汇总抗击疫情所必须的物资需求信息,打通因各地封堵隔离而形成的信息梗阻点,协助市场化商务平台和物流体系充分发挥作用,切实用于抗击疫情蔓延。这是中国特色举国体制在面对危机时的独有价值,但也是其可以有所作为的暂时状态。因为疫情总会过去,危机并非常态,若因疫情处置令多年来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遭到严重破坏,代价就太大。
面对不断上升的确诊和死亡数据,各方面迹象表明,中国此轮抗击疫情的战役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在全国一盘棋充分保障总体物资供应充足的基础上,如何把工作做细,更精准地保障各个城市的日常运转,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在这方面,也应充分发挥既有的市场化商务平台和配送服务体系的优势,尤其要充分考虑到现在年轻人已挥别传统物资采购和饮食加工模式这一大背景,因势利导。
在指导这些平台型企业做好充足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应继续发挥其高效的物资采购配送和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能力。比如此前美团在武汉提供“无接触配送”服务,并通过其平台上近7000家武汉超市、药店、便利店、果蔬店等商家,给用户提供食材、药品、日用快消品等商品的即时配送,支持武汉市民日常生活所需,以及万吨通等平台推出网上菜场,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逛菜场”,然后次日上午在就近的自提点提货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就值得各地借鉴。
世间没有完美的一成不变的治理模式,面对汹涌疫情,如何发挥国家与社会协同效应,如何激发创新式应对之道,值得我们在忙而不乱的应急处理中理性选择。有效应对疫情,赢得民众支持,既是当前任务,更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要求